
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原理與應用
講者:曲建仲 博士
2018/10/31
比特幣與區塊鏈這兩個單字在近幾年來越來越火熱,比特幣與區塊鏈成為了技術人員、投資家的關注焦點,而區塊鏈曾經是一個鮮少人知的技術,現在卻成為了與AI、Cloud Computing、Big Data等重要技術並駕齊驅,也開始對許多產業造成重要的改變(如:金融業、醫療業、工業等),主要是因為比特幣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比特幣之所以有巨大影響力是因為,它可以讓人們在沒有信任的情況下進行匿名的交易,而些交易都不是由某個單位、組織、企業、政府所控制的,所以在原有的交易制度上做了很大的轉變(例如:跨國交易不用手需費、交易過程保密),而比特幣之所以能做到這些事情,是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個名為區塊鏈的技術在支撐著。
從比特幣問世開始,區塊鏈技術的兩大特性:去中心化及資料無法被竄改(其他特性包括交易不可否認、可被追蹤等),日漸受肯定。區塊鏈的應用想像空間跟發展潛力極大,從金融領域到物聯網、雲端運算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詳細列舉可以超過50個項目。一般認為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方面至少有6大應用:密碼貨幣、支付清算、電子票據、徵信管理、證券交易、保險管理等。事實上,區塊鏈本身是一個基礎建設,底層是相關技術的協議,中層是各種應用服務系統,上層才是個人或企業組織的實際應用。底層協議不同的區塊鏈,彼此在提供應用及服務時將無法互通,因此不同的區塊鏈聯盟,互相拉幫結黨力求壯大聲勢,以期能有較大之市場占有率。
自2016年以來的挖礦熱潮與比特必泡沫讓我們更清楚的確信比特幣並不能成為正式的貨幣,目前已發行的加密貨幣超過1,512個,除了比特幣及某些特殊幣,大多數的加密貨幣大都根據以太坊的ERC20協議發行。比特幣區塊鏈和以太坊區塊鏈是目前最被廣泛使用的兩種區塊鏈,但兩者的設計目的和功能完全不同。比特幣區塊鏈是用區塊鏈技術來記錄比特幣的轉移,而以太坊則是用區塊鏈技術來記錄程式碼(也就是智慧合約),並讓程式碼在多個電腦上同時運行。加密貨幣根據發行目的可分為功能幣(utility token)、支付幣(payment token)、有價證券幣(security token)。事實上現有的多數支付幣作為交易貨幣的可行性不高,因為作為交易貨幣,必須具有交易中介、價值儲存、計價單位、遞延支付標準等四大功能;而目前流通性高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幣等)價格波動大,不易被接受;流通性低的加密貨幣(大部分的加密幣)接受範圍小,都難以像各國央行發行的法幣廣受民眾接受使用。們所熟知的世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強勢仲介、中間商。從政府機關、各行各業,從商業、貿易、金融、經濟方面,來自中心化的管理無所不在。例如:我們需要銀行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國際轉帳繞不過西聯匯款公司,公司需要會計師來查帳,買房買車需要仲介,網購需要透過電商……這些中間商讓我們需額外再支付費用、也增加了時間,拉低效率。而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改寫了遊戲規則。

區塊鏈技術最早是由於比特幣的流通為人們所認知,但是區塊鏈的應用卻不僅於此。過去幾年比特幣與其他使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 (統稱為 Altcoins) 的發展熱潮逐漸消退,市場也開始發覺區塊鏈的真實價值遠遠不僅是促成一個無政府虛擬貨幣的流通。北美與歐洲的投資人、科技新創、金融機構、以及政策制定者目前關注的方向已經從比特幣轉移到區塊鏈技術與既有產業生態的連結。
網際網路起點,始於1973年TCP/IP協議,它打破了由中心傳遞資訊的傳統方式,突破訊息在傳遞過程中地域、物理及成本的限制,而區塊鏈正是TCP/IP協議的升級版,以共識機制確保資訊的真實性。區塊鏈將推動嶄新的共享經濟,形成與資產鏈結的全球開放信用體系(Trust Machine)。國際對於區塊鏈的重視已不在話下,較為領先的國家如美國、歐洲和大陸等國在相關領域的投入逐年攀升且日益成長,台灣早先受限於法規,其實處於一相對落後的局面,近來金管單位對與金融機構投資約束的鬆綁著實有助於臺灣繼續邁進,搭上此班技術變革的列車。廣闊的看,長遠的看,現在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抉擇點,繼續缺席創新,還是擁抱創新?我想台灣錯過了2000年的網路熱潮,下一波的區塊鏈大潮得要好好把握,不能再錯失良機了。

|
作者
黃建育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107級學員,撼訊科技(股)公司ODM與嵌入式應用事業處總經理/集團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