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見的聲音
講者:朱宗慶打擊樂團盧煥韋博士
2019/03/20
感謝盧博士以音樂人專業的角度,透過影音簡報檔及現場樂器示範,讓學生真實領悟到「看的見的聲音」。
盧博士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藝術博士,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逾20年,演出超過1,000場次,具有豐富的登台表演資歷。開場時盧博士特別提及,視覺的感官刺激往往遠大於聽覺,像是人們對於垂涎的食物、美麗的明星都是靠視覺產生深刻的記憶。儘管視覺優於聽覺,但聲音卻充斥在生活周遭,靠空氣為介質。
盧博士認為聲音其實是可被看見的,同時也是可以被記憶的,與經驗結合的聲音便容易留存於人們腦海中,如家人熟悉的腳步聲對當事者而言即是一種深刻的記憶。盧博士運用各種聲音,例如海浪聲、風聲等,讓現場同學猜測其間的意境,感受到經驗與聽覺想像的聯結。盧老師提及聲音具方向性,可以藉由音量大小的變化來製造出聲音遠近的效果,故運用聽覺和視覺的相互配合,可以引發觀眾對於劇情的投入與感染力。
盧博士介紹打擊樂可再分成三類,一是鍵盤樂器,是有絕對音高差異的樂器,如木琴、鐵琴等等;二是鼓類樂器,是沒有絕對音高差異的樂器,如定音鼓、爵士鼓等等;三為其他類樂器,如三角鐵、木魚、鈴鼓等。他舉例介紹打擊樂可以產生許多特殊音效,如水管的揮動便可以模仿出風的聲音,運用珍珠板與珠子便可製造海浪拍擊沙灘的聲響,讓同學感受聲音的奇妙力量。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打擊樂可以產生許多特別音效,還可以融合聽覺和視覺的效果,像是他播放樂團曾經演繹中國民間傳奇故事《白蛇傳》,便是用不同的樂器交織成的旋律、節奏,描述許仙、白蛇、法海、許夢蛟等角色的愛恨情仇,讓聲音產生畫面訴說動人故事。
課程結束前,盧博士特別播放一段他們下個月將前往中國大陸巡演的擊樂劇場《木蘭》,由導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舞台設計王孟超、燈光設計車克謙、劇場服裝設計陳婉麗等重量級藝術家聯手創作的跨界作品「擊樂劇場-《木蘭》」,結合打擊樂與京劇,透過口白唱腔和馬林巴木琴演奏,搭配武功身段、棍法、十三響,讓京劇與擊樂透過木蘭融合一體。2010年首度發表,2013年重新大幅改版,2017年受邀至莫斯科契訶夫藝術節演出的《木蘭》,是一個將「樂器、身段、唱腔、肢體」與打擊樂融合,創造出全新的跨界藝術形式,在俄羅斯的演出沒有字幕,卻依然在謝幕時獲全場如雷掌聲超過三分鐘,並獲媒體爭相報導。俄羅斯第一電視台所做的專題報導中,更盛讚《木蘭》是「結合了京劇和現代歐洲戲劇的風格,象徵著新舊融合的亞洲現實藝術在此誕生。」
盧博士最後邀請大家一起創造不一樣的「聲」活,留心生活周遭的聲音,「用力聽、用心聽,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令學生感動的是藝術人的專業及堅持,如盧博士所提雖然多數的表演不賺錢甚至虧錢,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專業表演者們仍熱愛他們的工作,未來如有適當機會一定要建議公司多贊助國內音樂藝術表演團體,讓專業的音樂藝術表演者能夠持續為台灣藝術文化扎根。
|
陳怡文
作者介紹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107級學員,南山人壽秘書室協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