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者-王愍迪(微電能源)董事長
講題-蝴蝶振翅:能源數位互聯網的未來
演講時間-4/9(三)1920-2100
演講地點-社會科學院梁國樹國際演講廳
這場由王愍迪董事長主講的分享,不僅內容豐富,更深具啟發性,讓我重新思考了創業的本質、跨域整合的力量,以及永續能源的未來可能性。
南湖大山與創業的比喻
這場分享令我印象深刻的不僅是王愍迪董事長的專業歷程,更是他以「南湖大山」為開場的比喻所傳達的深層意義——創業如同登山,不是一路奔向主峰,而是在看似繞遠路的過程中累積力量,終將抵達目標。這種對過程的尊重與節奏的把握,正是現代創業者最需要的心態,走得快,不一定走得遠;走得穩,才有可能攀上高峰。
跨域歷程:從電機到金融,再走進能源
王董事長的背景跨越電機、經濟與金融三個領域,本身就是一種對知識邊界的挑戰與融合。尤其在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金融核心城市的實戰經歷,更讓他有機會從國際視角洞察產業本質。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從金融業的專業出發,看見能源產業中的金融化潛力,不只是「看到趨勢」,更重要的是他「理解趨勢背後的邏輯」,並提出具體的解方。
關於金融與永續的旅程
特別是在提及2008年金融海嘯時,他分享自己身處第一線的經驗,以及他對電影《大賣空》的認同,讓我感受到他在創業背後的深刻警覺與反思。他看懂了槓桿與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風險。談到太陽能產業,他強調太陽能的穩定性與投資報酬特性,讓我對再生能源產生了更實際的信心。傳統印象中,綠能常被視為理想主義者的領域,但他卻用金融的語言、用風險控管的思維重新定義太陽能投資。
那段把太陽能電廠比喻為房貸合約的說法,真的是畫龍點睛:每一塊太陽能板如同一筆小額貸款,當整合成大規模投資標的後,就有了證券化與流通的可能。這種把技術語言翻譯成金融語言的能力,正是跨領域創新的關鍵。
看見挑戰也擁抱未來:能源網絡的新想像
他也不避諱太陽能的兩個硬傷:一是夜間無法供電,二是受天氣影響大。但我從他提出的願景中感受到,即便目前的技術還不完美,但只要方向對,並以系統化的思維去補足不足,就有可能推動整個能源產業升級。他提到「未來全球能源網絡連結起來,就不再有太陽下山就沒電的問題」,這樣的論述不僅具技術可行性,更具備一種宏觀世界觀。
台灣能源技術的機會:台灣的定位與未來
最後他提到:「台灣或許無法成為能源主要生產地,但一定可以成為能源技術翹楚。」這句話讓我非常有感—我們未必擁有最多的資源,但我們擁有最強的創意與技術力。這場演講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激勵,提醒我們不必因為國土或資源限制而自我設限,而應該勇敢去思考如何用技術與制度設計,走出屬於台灣的永續之路。
 |
作者
林冠秀
臺灣大學工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專班(臺大EMS)113級在學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