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與自駕車的發展
講者:ARTC前總經理 黃隆洲先生
2018/10/17
繼上一次的專題演講–自駕車發展,本次演講題目–電動車與自駕車,連續兩次的題目圍繞著未來車的發展,可見得未來車產業確實是全世界所關注的明日之星。在聆聽黃總經理的演講之前,需先了解ARTC(財團法人車輛測試研究中心),此機構是由經濟部結合交通部、環保署及汽機車業者的力量,於1990年推動成立,從事相關之技術研發與產品品質改善業務,提供具國際公信力之車輛及零組件檢測與驗證服務,協助政府機關規劃車輛管理制度及研擬法規與標準,以保障行車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並促進車輛產業升級發展。
黃總經理是ARTC發展自主技術與研發創新的關鍵人物,他從台大船舶機械研究所畢業後,因緣際會投入汽車產業,全程參與裕隆第一輛華人設計的轎車FEELING 101。2000年後,他帶領ARTC,吸取各國經驗,成立台灣自己的車輛零組件電磁相容(EMC)實驗室,不但提升產業競爭力,並進一步協助政府研擬相關政策與標準規範。隨著通訊產業的發達,EMC實驗室愈趨重要,ARTC也在2007年增加了車輛通訊測試,2010年更進一步增加對於電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以及無人車牽涉的能量建置,2012年耗資四億的巴士級整車實驗室也完工,目前EMC實驗室共有十個測試場地,平均每年可達五百個國內外服務專案。(來源出處:臺灣電磁產學聯盟刊物)
若談到台灣汽車發展甚至是全球汽車產業的專家,黃總經理可謂重量級的翹楚,將電動汽車及自駕車產業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與會者很快的可以掌握其中的精隨與脈絡,是一場非常有收穫的精彩演講,以下摘錄演講重點:
電動車的興起自然是源於環保意識的抬頭,171國於2016.4.22世界地球日簽署巴黎公約,用以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較工業革命前攝氏2度之內,現有內燃機技術難以因應未來10年法規要求,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宣示汽車電動化,市場並抱以樂觀積極的目標,每個國家各以百萬輛等級的市場預估自己的市場,然而以2017年全球電動車銷量120萬輛來看,政治口號似乎與現實落差頗大,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市場的成長仍大有可為,彭博預測至2040年全球有超過6000萬輛的電動車,歐、美、中國、亞洲各國皆傾力發展,希望搶食這塊大餅。
在石油世紀,封閉王國的引擎和TM是機械寶器,障礙深溝,而在電能的世紀,馬達和電池是以電子、電控通訊為主的開放系統,鴻溝消失,新創易入,整個汽車市場重新洗牌,電池芯亦成為新戰略級技術產業,在安全、性能的差異頗2大,目前以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最領先。電池芯是未來電動車是否普及的關鍵因素之一,電池成本、續航力及充電系統影響至深,根據彭博預估至2030年電池芯的成本會降到$120/kwh(目前為$300/kwh),此時的電動車成本將低於傳統引擎車,這是電動車的黃金交叉。
電動車的另外一個特點是ICT的大量應用,台灣因為有很好的ICT產業和半導體製程背景,非常適合發展電動車及自駕車,尤其是在車用晶片,例如:影像晶片、感測晶片、AI及自動控制晶片…等,搭配車輛零組件產業,深具登上世界舞台的潛力。黃總經理在此特別提到了電動機車,像是台灣之光GOGORO, KYMCO…等,電動機車是台灣最有機會領先全球的產業,台灣品牌商的推動方式不僅僅是硬體製造商,還是能源、共享服務的服務方案提供商,在海外的市場也很有建樹,像是GOGORO在德國柏林、法國巴黎、西班牙馬德里、日本沖繩四個海外據點,提供共享機車的服務;KYMCO在法國巴黎發表Ionex車能網商用版,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結合電池、快充、換電站與雲端管理系統App…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黃總經理提到電動車製造商最大的藍圖其實是成為能源的供應商,藉由提供電力、充電的服務,取代石油而成為新一代的能源霸主。
除了節能減碳的環保目標之外,駕駛人對於車輛駕駛的安全技術也更趨要求,加上共享汽車的運輸效能、老年社會的行動力…等,因此有了自動駕駛的需求。自1990年之後各國立法,強制提升車輛安裝安全與節能系統,加速車廠發展車電腳步。2014年後,著重於胎壓偵測系統、車身穩定系統、自動緊急煞車(防撞)、車道偏離警示、盲點偵測、自動巡航、自動停車,酒駕與疲勞駕駛偵測。自駕車對於車用晶片的需求量更是大,如影像晶片、感測融合晶片、AI與控制晶片,先前提到台灣的ICT及半導體產業優勢,對於自駕車的市場更是大有可為。
台灣由於代工成分太高,廠商有技術、有生產能力、有錢、有出海口,但是考量到時間投入的成本,大廠反而不敢投資,願意投入開發的主要還是在新創公司,由於我在半導體產業產業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非常能夠理解黃總經理所提到的現象,上市櫃公司往往要有立即獲利的壓力,為了短期目標往往就無法兼顧長期目標,而新創公司募集的資金卻又有限,燒個兩三年之後就常因苦無資金而被迫停掉,這是台灣科技產業一個很可惜的現象。
有些前瞻性的長期產業政策,在早期階段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和投資,直到產業可以獲利之後,成為國家經濟的樑柱,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環,就像早期的台積電,政府傾國家之力培養,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直到晶圓代工的產業稱霸世界,到現在換成由台積電培育著台灣廣大的ICT產業,這是很成功的前例。另一方面大廠其實更有實力和資金做長期的研發,應該要有投資的決心,換言之整個產業的推動和發展,要靠產官學資源的串聯,由政策整合先行,從法規制定與試行、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聯網、驗證場域、縣市政府…等,城市運輸研究進而鏈結國內資源,槓桿國外的國際學術機構和國際大廠攜手合作,大家一起組成國家隊,共享未來車市場的研發資源及經濟發展果實。
|
作者
許舒茵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107級學員,安國國際科技(股)公司生產營運處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