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EMS - 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

跨領域論壇

台灣地層下陷的政治生態學 ~ 養水種電的案例研究

 

台灣地層下陷的政治生態學 ~ 養水種電的案例研究

講者: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蘇淑娟系主任

2018/9/12

 

本次(9/12)跨領域論壇是由國家發展研究所邀請師範大學地理學蘇淑娟教授演講,演講主題「Land Subsidence in Southwest Taiwan:a case of solar energy plan」。 表面看來的問題真的是問題 的根源?蘇主任表示,人對抗大自然的成本太高,誰才是承受者誰又該承擔是值得面對及探討的。 這樣的開場瞬間觸發起台下的關注及深思 。

台灣具有優美景緻與地質資源,多年來人與環境的關係及生態課題,也體現在經濟蓬勃發展後。 蘇教授分享了不少實際走訪當地的觀察,以及近距離和居民對話後的看法,最後從地景保育、政治生態、區域經濟發展等角度,試圖引導大家多角度思考,人與環境共存共生之道,從而維繫長期關係。

《話說養水種電》台灣西南地區(林邊佳冬)低漥地區長期都是抽取地下水來灌溉或養殖漁業 ,造成地層下陷嚴重, 屏東縣政府結合了太陽能業者討論出「養水種電」好方案,「養水」藉由不再養魚與抽取地下水, 減輕地層下陷的問題;「種電」則是由業者以高於農作物或水產養殖利潤的租金,承租無法再使用 的魚塭或廢耕的蓮霧園土地,架設太陽能板發電並售給台電。原先已下陷的土地因此得以休養生息,不僅土地獲得再生機會,農民也能夠以土地租金收入維持生計,是一個創造多贏的革命性計畫。

截至 2016 年為止,養水種電計畫帶動的太陽能發電廠總投資額,已經高達42 億元,全年可發電量達到3,104萬度,養水種電的減碳成果也不容小覷,以我國2015年平均每發1度電排放約0.528 公斤二氧化碳計算,全年可減少約 16,389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養水種電計畫不僅創造了土地新用途,也補貼農漁民生計、增加地主收益,並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將來可恢復作為農漁業生產 之用。可說是一舉多得、創造多贏,也是一個創意十足且十分有效的再生能源發展模式。

《下一步。共存共生之道》 當前台灣環境生態的課題,已經不是單純的單一國家問題,是一個全球的生態議題,我們未來面對的可能不僅只是自身周遭環境的變化,還有來自有意識國家的全球經濟制裁,針對國家經濟發展需求,政府需要有集體決策來解決(政治生態學)地層下陷等環境問題,更應全面正視與平衡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尤其要認知當前短視之弊將帶來不可逆的破壞

任何改變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因著那些打動人心的文字資訊和情感而共鳴。資訊的公開普及、社會大眾參與,或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及永續。期許更多人能替沒有選 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蘇教授專精於於人文地理學、區域與都市發展、社區參與空間規劃、政治生態學、環境保育與發展,此次演講主題的分享亦充分展現其跨領域融合的觀點,受益良多。

 

 

Art editor Img

作者

 

江孟錡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107級學員
飛利浦台灣分公司通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