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EMS - 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

跨領域論壇

平行跨域與垂直跨域

 

平行跨域與垂直跨域

講者: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名譽教授 暨 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陳竹亭教授

2018/03/07

 

「為什麼需要建立大學?」陳竹亭教授從提出這個問題開始,讓我們回到根本去思考「大學的地位與使命」,再帶出他在推動的「Transdisciplinary 跨科際」教育計畫,深信在複雜的現代社會,人類活動已嚴重影響整個地球生態發展的「人類世」,我們需要用「Transdisciplinary跨科際」思考跟行動來解決根本的問題;而教育應該是促發學生心智的覺醒,能跨域思考、解決問題,這就是教育的理想!

最早的教育典範:柏拉圖學院(Plato’s Academy)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

西元前380年的柏拉圖學院(Plato’s Academy)由柏拉圖所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體,特別讓幾何學家聚集,也包含女性學者,一同探索及解決問題,沒有特別的學科跟宗派,但就是以柏拉圖提出「問題」為核心,從數學到哲學(柏拉圖的至善論)來做研究跟探討,這是最早的跨領域科學研究。

最早的大學:義大利波隆那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到今日的架構化學術教育

成立於西元1088年的波隆那大學原本是語法學、修辭學及邏輯學的學者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評註古老羅馬法法典為開始,一開始集中於法學相關,羅馬皇帝於1158年頒佈法令後確認「大學不受任何權利影響」後,確認大學的地位。隨著年代的發展,不同學科的專屬學院成立,而今擁有十萬註冊在校生,共有11個學院及33個系,設有212個學科。

高等教育要培養的能力:關於在地及全球議題,與社群共同合作的跨科際解決問題能力

  陳竹亭教授似乎以大學的演化,帶出今時今日的教育訴求「專業、專科」 ;但卻缺乏培養針對問題的整合性思考及跨科際的解決策略研究及行動的能力。「研究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而研究本身並非絕對學術,舉凡生活、社會、教育、服務上,只要能有一值得探究的「問題」,就該有研究存在;然,任何研究方案皆從「搜集資料、設定問題」開始,了解「前人對問題的先備知識」,才能比較跟梳理自己與他人認知的異同優劣。面對及時、重大、或關鍵的社會或國際議題及問題,必須由不同的觀點、社群成員、專業學門及跨領域研究來共同探究、認識、問題及彼此的角色,共同討論及找出解決之道。

Transdisciplinary 跨科際

 

以「共同問題」為核心,不受限於自身的專業知識及背景,回到事情的本質去探索,研究該問題與社會、環境及議題關係人事物的相互影響,跨界排難及創新的去找到解決方案,轉換原本的僵局,找尋新的出口。 陳竹亭教授對於「跨科際」的介紹,讓我想到Tesla 電動車、SpaceX 太空衛星發射服務的創業家Elon Musk 在產品設計時所使用的「第一性原理」:打破一切知識的藩籬,回歸到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礎性的問題,在不參照經驗及其他的情況下,從物質/世界的最本源出發思考事物/系統。凡是只有回到問題的本質去思考時,做大膽的假設,應用不同專業去實驗跟行動求證,不斷改良,終將能達到終結問題的目標。因為「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模式,Elon Musk才能陸續創新出汽車製造業的Tesla電動車、創新火箭製造業的SpaceX,而今企圖創新交通運輸業的The Boring Company (超級隧道),他的創新發明跟事業證明這世界還有許多需要從「根本」去解決的問題和領域。 少的不是「問題」,少的是缺乏「跨科際」思考的人!

Communication 溝通

不論是平行或是垂直領域,需要將所知所學有系統的歸納,將常識、資訊化約成知識,透過表達溝通,去傳播知識。對於不同的時代、生命,因應其天生的主觀條件,遭遇的環境不同等變因,學習目標跟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知識的傳達,是具有啟發跟創新的系統化資訊。對於人類來說,文字、影像、聲音等不同模式的表達傳播,對於心智的啟迪程度也不同。

在現代的環境中,表達傳播的方式更為多元,從語言、書籍、藝術、設計、文創、數位呈現都具有傳遞訊息的特性,也需要跨界專業能力的支援,而在此時,行銷知識的工作上「傳達的可信度」則成為絕對的關鍵,決定是否成功傳達。

賈伯斯(Steve Jobs)對於人類的影響,不只是一個成功的創業家,而是他能深入觀察人性的本質需求,藉由創造了iPod、iPhone、iPad等行動通訊、娛樂裝置後,引導跟影響了整體人類的行為模式,成功的將他所相信的價值理念傳遞給全球的人類全體,而後的創業家也只能在他的思維跟框架下模仿、跟隨跟應用。無疑的,能與人類本性、文化結合,所能創造的影響力,才可長可久,也才能自然的融入整體的生態圈。

History 歷史:從地球誕生後的歷史,來看人類對生態的巨大影響跟渺小存在 

陳竹亭教授介紹了「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給我們,這是學者Paul Crutzen在西元2000年引用史多邁爾(Eugene Stoermer)在80年提出的「人類世」,主張工業革命之後因蒸汽機的發明,人類在地球上創造了過多的溫室氣體,導致今日的地球暖化及極端氣候,也成了影響大自然地質環境及生態的關鍵角色。

在地球的誕生到今時今日,如以24小時的時鐘來看待,有從11,700年前人類文明發跡的「全新世」僅佔了2.2秒,而如果以「全新世」到今時今日的11,700年時間,視為24小時的時鐘來看待,那深刻影響地球環境、造成嚴重地球暖化的「人類世」僅佔25分鐘。如以「人類世」之於「地球誕生」至今的時間,僅為0.0037秒,而在地球的歷史上,隨時都有生物在滅絕,但也不斷有新的生命物種出現!

 

陳竹亭教授要帶領我們的反省是,在生命演化的歷史中,重要的是「地球」這個生命舞台,在它存在的35億年中,99.99%生命都滅絕;我們人類也不過是這地球的過客,只是我們更厲害的是在短短的0.0037秒創造極大的破壞力!人類是否具備改造或創造自身環境的能力?抑或生命終究在破壞整體的環境? 這是陳竹亭教授留下給我們省思的地方!

也因此,對於整體人類創造的共業,如果還能盡點力量去改善,那勢必無法單純單一專業或學科出發去思考解決方案,而是要從「問題」的核心,立體性的思考(平行跟垂直並存的探索跟化約)ㄧ些可以舉解決的行動跟方案,從行動中找尋可能性。要達到橫向跟縱向的跨界探索,都有其必須超越的門檻,所以必須成為「T型人才」,縱向扎根熟悉專業語言,建構領域理論概念,橫向探索能透過定量分析跟資訊解讀,搭配常識及應用,透過整合的操作實驗,再去思考跟驗證最佳化可行方案。

Legacy 傳承

陳竹亭教授雖然為「化學系」名譽教授,但他今日所給的講座卻是橫跨人文、科學、社會的綜合型知識分享及啟發,也是「Transdisciplinary跨科際」思考的具體示範。如他所期待的,一個人的行動如能激發別人去學習更多、夢想更多、做更多及創造更多對世界有的價值,那就是位領袖。同等的,大學教育如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啟迪,讓他們的潛能發揮,做到全方位的策略思考,進而創造未來人類能永續發展與地球共生共存的解決方案,也才是教育的夢想!

Reflection 省思

我們所就讀的EMS專班,如以英文來定義特色,就是「transdisciplinary , intergration & innovation」,而過往對於「跨領域」的認知只是「跨學科的學習」,看到不同領域的人的思考邏輯差異,來幫助彼此溝通的融合跟找出兩方都好的方案;但這席講座後,我對於跨領域有不同的思考,「問題」本身是中性的,沒有分隔,需要多方專業探索、從本質改善的整合方案,才能創造價值跟具體的恆久改變。但所有的理解跟透析後,仍要有行動的注入,在定錨確認目標後,謙虛的實驗跟承受挫折,持續地解決小問題,才能真的體現「Transdisciplinary跨領域」希望達到的效益。

 

Art editor Img

作者

 

​謝佩芳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碩士在職專班106級學員
麟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策略長
台灣數位行銷協會 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