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大EMS - 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

跨領域論壇

人口轉型與老化的政治丶經濟與社會衝擊

人口轉型與老化的政治丶經濟與社會衝擊

講者: 中山大學 社會系 蔡宏政教授

2017/09/27

 

人口變遷的必然規律是由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的原初均衡,演變成低生育率與低死亡率的新均衡狀態,稱為人口轉型。1929 年美國人口學者 Warren Thompson 對200年來工業社會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的變遷進行觀察及解釋(見下圖)說明當出生率低於死亡率,人口老化(population aging)是人口轉型的必然結果。台灣約以70年時間完成人口轉型,老化速度遠超過其他國家,因而面臨更嚴峻的老化衝擊。隨之而來的是勞動力比例減少、社會安全制度財務不平衡、以及長期照護體系缺乏等政治丶經濟與社會衝擊。依據聯合國的定義,青壯人口必衝擊,值得須是老年人的三倍(potential suppotring ration, PSR=3)才足以維持社會正常運作,如何因應值得大家進一步關注。

從人口轉型觀察政治丶經濟與社會變化,個人以為有三大面向值得觀察與思考:

一、人口轉型是必然
台灣過去百年來人口結構變遷及與進入工業化發展進程,基本上完全吻合人口轉型曲線的規律性,而和單一事件或個人威權領導影響無關。即便如二次戰後,造成大規模移民遷徙至台灣,形成民族融合及政經局勢翻轉,卻對台灣整體人口結構並没有影響。同時期日韓在經濟競爭及人口結構都與台灣相似度極高,間接反應了日本對東北亞的影響至今仍舊存在,也反應東北亞區域面臨人口轉型問題的一致性。深究台灣人口加速完成轉型的主因,是成功的家庭計畫。台灣家庭計畫源於美援支持,背後暗藏美國反對當時國府反攻大陸政策,社會甚至型塑多生子等同低水準的暗喻,加速了家庭計畫推展,再則醫學進步使死亡率下降,充分促使人口轉型提早完成。經過世代觀察驗證,現階段臺灣所突顯出因少子化面臨學校關門及勞動力缺乏等現象,過去數十年社會發展狀況,完全可以人口轉型模式說明。顯然,社會發展政策難以抵擋人口轉型曲線發展。如何滿足聯合國PSR=3的條件,恐怕引入持續外來人口不可避免,否則台灣只能走向持續衰弱的下一個人口結構階段 。

二、防範高齡照護成為台灣系統性風險
人口結構轉變後突顯出老人照護比兒童更加不足。同時,男性青年勞動參與數不足也弱化了其對傳統家庭經濟支持度,造成婦女必須就業,也使以婦女作為家庭照護角色變成不可能,進而改變男女的傳統社會角色。但婦女勞動參與率提高,仍不足以彌補社會缺工率,故使大量外勞協助高齡人口照護、扶養需求只增不減,高齡照護若無法解決,將導致社會經濟連鎖反應,成為系統性風險。由於,台灣向來採行福利多元主義(Welfare Pluralism),鼓勵其他社會部門(市場、家庭以及第三部門)共同參與福利生產,以達成福利混合體。藉此,避免國家作為唯一的福利提供者,避免過度官僚化與專業化界入導致大而不當、無法貼近在地需要等缺點,同時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國家責任重心財是扮演管理角色,挖掘市場營利機構、非營利社福團體、社區乃至家庭的照顧潛能,以達到對全民最適的照顧福利混合體。政府為避免高齡照護負擔成為台灣全面系統性的風險,應直接面對重視高齡化對產業及科技的影響,例如發展相關技術讓中老年人有能力承擔原來青壯年的工作成為生產力來源;利用照顧型機器人取代相當程度的人力,進而重新定義中年青年及老年的年齡等。政府目前雖已了解長照需要,也著手進行相關培訓,但長照人員社經地位不高,工作辛苦,本土培訓難以維持。故同步引入外籍移工,搭配輔具科技發展,才可能避免系統性風險擴散。

三、多元文化的社會成形
引入外藉移工是現階段解決台灣人口結構缺口的唯一方法。目前台灣合法外勞人數約60萬,逃逸外勞大約是6萬,加上新南向觀光開放政策,導致合法入境非法打工者不計其數,可知人口轉型造成勞動力不足已造成普遍性影響。目前因外勞採限定行業開放,如農牧業缺工政府仍未鬆綁,才得以限制外勞總數。然而,外勞總數已超過原住民數,並存多元文化及語言的台灣社會已然成形。然而,但許多人對於移工仍存在偏見與岐視,認為移工融入會降低人民素質,故對藍領外勞移民多所限制。而台灣白領移工以英語教師為主,卻無助解決人口轉型後勞動力問題。顯見外勞政策和移民政策並未相互銜接,若要解決人口結構的不平衡,應進一步思考修訂國籍法廣納藍領勞工移民的可能性。同時,移工來源以語言相同者最具適應優勢,如德國以土耳其、法國仰賴阿爾及利亞為移民大宗等,均是語言主導的結果。同理,符合同語文條件可解決台灣勞動力最可能主要來源就是大陸,那麼大陸移工政策就必須重新檢討。顯然,解決人口及社會發展問題遠比政治對立更為急迫。若大陸移工成為台灣主要經濟力,當人數超過一定比例,且其生活與現有住民完全結合,政治統不統一恐怕已不是問題。而為了台灣還能持續進步,現行法規及政策僅著重對外勞管理及市場需求顯然不足,加強培養外勞長期專業能力、社會融入、提高生活品質等面向,進行多重關照,消弭社會岐視更為重要。這也顯示出人民及政府必須對人口結構問題再教育,積極尋求解決生存危機之道才是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前瞻發展要項,而不是單純硬體建設而已。

 

Art editor Img

作者

 

張文熙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碩士在職專班106級學員,勞動部資訊處 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