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VS發電
講者: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環保署環評委員、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理事長鄭明修教授
2018/12/12
內容紀要及心得:
感謝鄭教授生動精采且深入淺出的分享,從海洋專家及環評委員的觀點,分析生態環保與民生用電的衝突與競合。台灣四面臨海,我們的生活、生計與生命離不開海洋。但是台灣的海洋生態保育卻落後陸地生態保育30 年,海洋承接所有陸地的污染物,但因為人們看不見,所以不懂得要去保護。海水、魚類、珊瑚等等生物與生態正遭受污染與破壞,台灣的海洋生態還有那些變化與危機?如何進行保育呢?
聽到鄭教授提到台灣從原本的【黃金海岸】變成了【水泥海岸】,最特別的是我們的海岸充滿了消波塊、護堤,長期下來使我們跟海洋有了一個隔離了。我們常常看到海底的珊瑚礁非常漂亮,現在應該都看不到了,像是石斑魚、鯊魚、熱帶魚現在都消失不見了。也許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小魚,可是我們早期在海底都是魚類成群,各種魚都有,生物多樣性非常高,這些年來因為我們的大量撈捕,已經讓海洋生態的食物鏈都瓦解了。
台灣中油公司擬在大潭藻礁區(觀塘工業港)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因當地擁有大片的藻礁自然景觀及瀕臨絕種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現蹤,引來多個民間團體及中研院學者的反對。鄭教授表示,他去年8月開始當環評委員時,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將台北港作為天然氣接收站的替代方案,台北港不論地理位置還是海象條件等都比觀塘工業港預定地好很多,加上台北港腹地大,未來可興建大儲氣槽並舖設輸氣管路供應協和電廠和深澳電廠,尤其鋪設距離短、可節省新台幣數千億元的建港經費。由於「政治」因素,此一替代方案未被接受。
藻礁為石灰藻(calcareous algae)經由鈣化作用沈積碳酸鈣,當石灰藻死後留下此一底質又為後來者所利用,周而復始慢慢地沈積成礁體,可說是地球環境變遷所遺留下來的「天然紀念物」,我們應該好好愛惜保育。政府官員更應負起責任為台灣海洋生態保育做好把關。
上課時不禁想起上個月的論壇,簡董事長特別提醒我們,永續的定義是要讓下一代也能繼續擁有好的環境及資源,所以永續發展的策略應兼顧經濟、社會及環境的均衡發展。過去的台灣太重視經濟發展、忽略了社會及環經的照顧,現在的台灣則過度偏向社會及環境面、而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談到,企業要有短中長期的願景及策略,並須落實公司治理、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護(ESG),才能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學生認為ESG的落實不應該只有在企業界,政府單位更應帶頭做起,尤其是官員們,絕對不要以「政治」考量做為施政的前提,否則真的會禍延子孫。
|
作者
陳怡文
臺大跨領域整合與創新高階主管碩士在職專班107級學員,南山人壽秘書室協理。
|